会员登录
           联系我们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>>财富生活>>名品鉴赏

  名品鉴赏  
康熙御窑的神奇世界

        康熙御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。它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优良传统,丰富和提高了瓷器的品种与品位,融汇了传统与创新,显现出万千姿态。特别是其创新的造型和多彩的纹饰开创了一代新风,影响深远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制作工艺讲究   时代风格凸显
        时代审美与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风格的创造,物质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制作质量的优劣,康熙御窑瓷器正是在清初社会生活逐渐稳定、物质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得以发展,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。其原料选择精良,器物制作规整,造型质朴凝重,达到了“制作日巧,无物不备”的程度。
        康熙御窑瓷器的造型既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创新的品种,日用器物以沿用传统的式样为多,而仿古的样式以仿商、周青铜器造型和宋、明瓷器造型为常见,如仿明代永乐、宣德的鸡心碗、玉壶春瓶、天球瓶、脱胎杯、扁瓶等,仿成化时期的鸡缸杯、天字罐等。从器物造型的种类上看,除了传统的碗、盘、碟、杯、缸、罐、壶、炉、尊、瓶等样式外,还出现了帽筒、帽架、灯罩、鼻烟壶和用于镶嵌的瓷板等新的造型品种。在同一种器物造型中的样式也是丰富多彩,极尽变化,以常见的瓶来说,就有梅瓶、棒槌瓶、油槌瓶、玉壶春瓶、观音瓶、天球瓶、蒜头瓶、筒瓶、葫芦瓶、荸荠扁瓶、胆瓶、锥把瓶、柳叶瓶、菊瓣瓶、直口瓶、撇口瓶、方瓶、双耳瓶等诸多样式,其他造型如尊、壶、碗、罐等也是如此,变化出各式造型,显示了御窑匠师们的设计巧思和创造能力。
        康熙御窑器物制作精良,无论是大件器物还是小件物品,或是直接拉坯成型的圆器,都在制作工艺上极为讲究,修坯一丝不苟,中规中矩。器物口、底、翻转的交代十分清楚,延伸和转折都是顺畅自然,准确到位。切削过的底足端用布加以擦拭,使之过渡柔缓、匀润。即便是大件器物的接胎痕迹也都处理得看不出来。对器物底部的处理尤其讲究,挖足细腻,底端留有弧度,特别是“二层台”和“双圈足”,具有时代风格。二层台是在圈足的外墙处露胎,形成外低内高的台阶形状,主要见于大盘或者琢器;而双圈足则是圈足内的底面近足处挖有宽窄深浅不一的沟槽,槽内无釉,圈足外墙着地,内墙悬空,主要见于大盘或者厚胎盘类以及笔筒、印盒、盏托等器物。
 
        造型雄浑大气   品类雅俗兼备
        康熙御窑器物体现出了大气、劲挺、壮硕、雄浑的艺术风格,注重细节的处理,无论是圆器还是琢器,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处理得严谨而恰到好处。在表现器物的外形上善于运用长短不同的直线、弧线的组合,直线单纯而劲挺,弧线有力而挺拔,线角转折变化简单,器物轮廓造型极富美感。
        康熙御窑以众多的创新样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,影响着后世陶瓷造型的艺术创作。棒槌瓶、柳叶瓶、太白尊就是其中的代表。棒槌瓶因外形轮廓类似民间妇女们浆洗衣服使用的棒槌形状而得名。康熙棒槌瓶有方、圆两种样式。圆棒槌瓶为盘口,短颈,圆折肩,筒形长腹,圈足,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;器型大小粗细不同,体型大的高度能在70厘米,小的也就10厘米。早期器型较为粗矮,中期以后则逐渐细长。方棒槌瓶为撇口,短颈,平肩微折呈四方直筒形,长腹上宽下窄,底为方形宽足,凹底施釉,整体造型呈现为上圆下方式,即口颈部为圆形,肩腹部为方形。
        柳叶瓶造型为撇口,细短颈,溜肩,器身修长,从腹部向下瘦削至足,足底内凹,深浅程度不等,大多数较深。足边外圈有宽窄不等的一周无釉露胎装饰。由于这种瓶子的造型线条优美多姿,如悬垂的柳叶,故名柳叶瓶。又如美人亭亭玉立,故有“美人肩”之称。主要有豇豆红釉、豆青釉和天蓝釉等品种。
        太白尊的样式为小口,短颈,溜肩,从肩往下至底部逐渐放开呈半球状,浅圈足有釉。或许是这种造型有些类似传说中酒仙李太白饮酒的酒尊,所以才将大诗人的名字赋予了这一造型;而其造型像一个扣着的罩子,又被称作鸡罩尊。釉彩品种有豇豆红釉和白釉。
 
        艺术特色鲜明   表现手法多样
        康熙御窑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多姿多彩,善于运用各种装饰手法,以平面手法为主,立体手法为辅,主要有绘、刻、印、划、塑、堆贴、镂雕等各种工艺,而以绘的手法最为常用。
        从纹饰的表现题材上来看,改变了以往以图案为主的表现形式,而是以写实形式为主,举凡人物、动物、花卉、鸟兽、虫鱼、山水风景等都作为描绘的内容。但在实际的应用中,往往是几种题材相互结合、相互配合来完成构图的。人物题材将传统吉祥寓意的小说、戏曲、神话传说、历史故事等都作为装饰题材来使用,大大扩展了以往人物题材的表现范围。指日高升、加官晋爵、多子多福、福寿三多等表达吉祥寓意的题材仍然大量使用,或作为主题纹饰来表现,或作为局部纹饰来配合主题纹饰。大量戏曲小说的内容进入到了瓷器的纹饰中,人们耳熟能详的《西厢记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东周列国志》、《西游记》以各种形式被表现出来,或单独的人物,或某一故事场景,被御窑厂的匠师们巧妙地借鉴版画、绣像的图式移植到了瓷器上面,其中最为世人熟悉的就是被称作“刀马人”的故事画面。而山水风景的内容以人们熟悉的文人山水画的方式应用到瓷器上,虽然是山水风景,但表现题材多样,既有人物、树石、花草,也有鸟兽、虫鱼、流水;既能表现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、亭台楼阁,也能表现耕织渔乐等日常生活。
        从表现的手法来看,康熙瓷器纹饰构图饱满,用色大胆,线条流畅,体现出皇家的精致、大气与雄浑,特别是绘画手法上深受当时文人画家的影响,如董其昌、陈洪绶、刘源、华岩等,匠师们在显露娴熟手法的同时,也表现出了深远的意境。而绘之外的刻、印、划、塑、堆贴、镂雕等手法同样是一丝不苟,精致细微,能够很好地相互配合,或刻、印结合,或先刻、划后描绘,或先镂雕再堆贴最后描绘,各种手法运用娴熟自然而能紧扣主题。
        纹饰的表现要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而因型施艺,因型设计,尤其是绘画,需要根据不同的弧度和斜面来选择绘画的题材、构图与形象。如果器物表面的弧度过大,则适于表现单独个体的纹饰或者规矩图案,如花鸟、缠枝图案等,而对于山水、人物来说就不很合适,容易造成变形,破坏了画面的美感。器物形体较为硕大,且表面的弧度较小,接近于平面的,更易于表现类同纸面效果的山水风景与人物故事一类的题材。由于康熙御窑瓷器工艺的不断提高,大型器物的制作有了技术的保证,也为大量山水、人物题材的绘画在瓷器上出现提供了可能的条件。
        由于康熙御窑瓷器有早、中、晚三个阶段,纹饰也因时间早晚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特色。早期的纹饰延续着明代晚期以及顺治时期的风格,既有豪放的面貌,又有精细的制作,精粗并行。如缠枝莲、缠枝牡丹图案线条粗放,花形壮阔,满布器身,显现出敦厚淳朴的风格;而像署有堂名款如“中和堂”款的器物则纹饰精美细腻。中期纹饰则呈现出多样性,纹饰往往布满器身,绘画追求模仿文人画风格,在显示纯熟技法的同时也表达出了深远的意境;纹饰题材不断扩大,特别是在朝廷重视开科取士之后,大量的诗文词赋出现在瓷器上,正是这种社会背景的反映,同时大量被后世称作“刀马人”的图案和清装人物射猎场景也应用到瓷器的装饰中了。晚期的纹饰种类依然丰富多彩,绘工细腻,但明显不同于早期与中期,在绘画的用笔上显得过于细腻而纤细,人物景致的画面逐渐缩小了,对于主题纹饰在表现手法上甚而出现了刻板与僵化,显得有形无神。
        康熙御窑瓷器的纹饰题材广泛,内容丰富,表现手法多样而精致,与各类器物造型配合得当,烘托出了大气雄浑的风格。
        来源:北京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