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员登录
           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>>新闻中心>>行业聚焦

  行业聚焦  
中国资管总规模逼近百万亿 年均增长51%
 日期:2016年04月07日 文章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:3106次 

  4月6日,中国光大银行(601818)与波士顿咨询公司(BCG)联合发布《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15》(下称《报告》)。报告指出,截至2015年底,中国各类资管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93万亿元,过去三年复合增长率51%。

  基于国外资管行业发展和中国未来经济、人口、财富及行业变迁等多项因素,BCG预测,资管行业仍将持续增长,但增势有所放缓,2015至2020年均复合增速可达13%。
  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,如何解决“资产荒”和打破“刚兑”成为资管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。
 
  发展非标市场缓解“资产荒”
  《报告》预计,到2020年,中国资管市场管理资产总规模将达到174万亿元;其中,剔除通道业务后规模约149万亿元,2015-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%。
  何大勇介绍,中国经济在“十三五”时期保持了6.5%的年均增长率,在国家定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下,为资管行业发展奠定基础。而结构性改革将加速融资主体和融资工具的变化,为资管行业带来新的机遇。
  人口成为驱动资管行业增长的关键因素,据BCG测算,2015年底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大约为110万亿元,其中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家庭财富约占全部个人可投资资产的41%。居民财富增长将催生大量投资理财需求。
  此外,中国居民当前资产配置主要集中在房产,但随着市场调整和资管行业成熟,居民资产配置正在向金融领域转移。
  一个可佐证的数据是,2004年,房产在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占比62%,到2012年已下降到55%;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房产配置仅占24%。此外,老龄化趋势也会进一步促进投资理财需求。
  利差收窄和互联网金融带来存贷款脱媒的压力,也让银行业主动从“存款立行”向“资产立行”转变。光大银行行长张金良就表示:“未来衡量一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,不仅要看拥有多少表内资产,还要看管理多少表外资产。”
  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监管完善,构成了资管行业发展的五大支撑动力。伴随着行业的高速成长,“资产荒”的难题却愈发突出。
 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副总经理梅世云表示,“资产荒”是由于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、金融工具不丰富所致。他建议,在完善股票、债券等标准资产的同时,必须加大非标资产交易市场的制度及建设,使其成为公开透明、估值真实、诚信的市场。
  《报告》指出,资管行业在资产端缺乏相对高收益、低风险的基础资产,倒逼资管机构降低产品收益。资管机构通过可以拓展资产类别,在资产证券化产品、并购类产品、不良资产及私募股权投资等另类资产中寻找机会。
  此外,在产品设计上,通过发展MOM(Manager of Managers,管理人之管理人模式基金)、FOF(Fund of Fund,基金中的基金)产品等强化大类资产配置,将有助于分散风险。通过被动型产品如ETFs(Exchange-Trade Funds又被称为部分封闭的开放式基金)。和指数基金等产品可降低内部管理成本。此外,“非标h转标”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,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产品要坚持净值型为代表的发展方向。
 
  多部门推进打破刚兑
  刚性兑付也日渐成为中国资管行业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。
  何大勇表示,刚性兑付导致资金价格扭曲,推高无风险收益。伴随着近两年风险事件频发,打破刚兑成为监管与从业者的共识。但打破刚兑难以一步到位,需要监管机构、资管机构和投资者三方共同有计划地迎接“后刚兑”时代,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。
  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也表示,打破刚兑要按照“风险可隔离、风险可计量、投资者可承受”的路径设计。此外,要提升资本市场效率,丰富资管产品谱系;最后,完善金融立法建立统一监管标准,从募集方式、产品投向区分,以确定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,实现穿透监管和信息披露。